认识耐磨钢球4
导读:耐磨钢球发展历史:
回首一部中国钢球大发展史几乎是与改革开发同时起步的。改革开放初期,我国铸球生产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,熔炼设备大多使用落后的冲天炉,产品质量差、生产效率低,劳动强度大,环境污染更不必说,更有时下鲜见的一景是:有时是父子有时是朋友三俩组合,挑着一副货郎担一头挑着风机一头担着球模,走街串巷。进一个水泥厂谈好价钱,利用水泥厂废铁,在厂内一角找两个汽油桶,耐火泥一糊便成了一个土冲天炉。因炉子屁股带一个搬杠,俗称"猴子炉"。填上焦炭,装上碎铁,风机一接便呼呼响,不一会狼烟滚滚,半天终见红红的铁水涓涓流出,父子俩一个搬炉一个端勺,上下翻飞,手脚齐动,火红的铁水伴着父子俩的汗水一起流入乌光的球模中……只见一个个说不清什么化学成份,更说不准性能的铁球就这样出炉了。待辛勤劳作了几天,一顿好酒好饭晚上伴着香甜的酣梦。第二天清晨,父子俩怀里揣上水泥厂给的几百元辛勤劳动换来的工钱,迎着初升的太阳,快乐地游走希望的下家……这就是我们的钢球生产前辈起步的一个侧影。如今的钢球企业家基因中没准就有这样传承出来的成份呢。
与此同时,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粉碎工业的高速发展,无数中国钢球企业、钢球"人"呕心沥血,在短短的二、三十年间探索、打拼、创造出了一个全球规模最大,性价比最高,极富创新性与中国特色的,一个巨大的现代钢球产业,书写了一篇足以改变世界钢球史的,令人荡气回肠、绚丽多彩的中国钢球奋进史。
至于目前关于钢球发展的前景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也很正常,其中水泥生产"无球化"便是其中之一。其实不然,立磨固有其诸多优势,在节能指标上尤为突出,但在当今这个早已证明了的:模式不求最极端但求最合适,单项技术指标不求最顶尖但求综合效益与回报率最高,多种技术、工艺共存共生互相补充。企业因天、因时、因人、因地相制宜,选择最合适自己发展的技术、生产模式乃真正竞争存亡之道的时代,"无球化时代"怕是至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,仍是立磨制造商及其利益代言人一偏概全一厢情愿的自恋式愿景吧